文/智慧天成 更新日期:2015/03/17 訪問量:
2305 返回→
北歐建筑外表樸實無華,內部卻異常明亮、開闊、舒適,創造出了冰天雪地之中的人造環境。設計中大量采用自然材料,使人產生溫暖的感覺,令建筑具有與眾不同的親切感,開創了現代建筑人情化的先河。
北歐對建筑人情化的處理手法豐富多樣:一是環境柔化,北歐的建筑外形與環境十分協調,強調利用自然的地形與綠化條件,使人工創作與天然景色相得益彰;二是波形面波浪形的天花板、波形墻及蜿蜒樓體,為建筑藝術塑造了具有動態感的空間形式,隱喻著自由、浪漫的性格;三是連續空間,北歐建筑的連動性是流動空間的進一步發展,使人體驗到環境具有一定的序列,并隨著時空的變化而增長,表達了思維空間的新概念。
北歐的設計源于自然,簡潔凝練,追求個性,超越時代。北歐建筑大師賦予了作品極其強盛的生命力。他們在半個多世紀前創作的經典作品,今天去看,仍具有超越時代的魅力。極簡主義在北歐現代設計中隨處可見。越是高明的設計師,越擅長在設計中做“減法”,摒棄一切不必要的裝飾,將最重要的設計要素提純、凝練。北歐設計師從千湖秀色、茫茫林海和皚皚白雪中汲取了無限的創作靈感,設計作品返璞歸真、自然純美,在造型、材料和色彩等方面貼近大自然,作品帶有青春質樸的生命氣息。透明前衛的設計特點,體現著追求純真圣潔、清澈明凈的真情與美感。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、北歐豐富的資源及綠色環保意識,給設計師帶來了新的創作空間。人性化的設計理念,即使在采用堅硬冰冷的巖石為材料的建筑設計中,也融入許多人情化的手法。獨特、流暢、順其自然的設計構思,使作品既豐富多彩、變幻無窮,又個性鮮明、難以模仿。如芬蘭大廈于1959~1964年設計,位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德勒灣湖畔綠樹成蔭的綠地之中,設計中盡量保留了基地上的樹木,并結合臺地進行設計。整個音樂大廳所用的大片深藍色墻面,寓意著星夜與森林。1968年動工的巖石教堂,體現了人情化的思想及對大自然的向往,在教堂入口處形似地堡,沒有任何裝飾。教堂內壁凹凸不平,此起彼伏,每隔50公分左右有一條垂直的鋼釬鑿痕,保留著開鑿時的原始狀態。巖壁與碎石渾然一體,構成了教堂的內壁。巖石的質感、巖縫中滲出的水滴、從天窗灑進的陽光……一切順其自然。一架有3001只音管的巨型管風琴安裝在巖壁上,沉穩渾厚的低音,伴隨著明快純凈的高音回蕩在圓拱大廳里,把人們帶入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。